打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松江再发力
近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就《关于支持松江加快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下称《政策措施》)公开征求意见。
这一举措旨在加快松江成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的策源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深入实施。
重塑区域创新版图
松江区作为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地,近年来通过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了科创企业的集聚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例如,松江区吸引了大量研究机构、科创平台和科创产业的集聚,形成了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同时,松江区还通过“1+7+1”产业联盟体系,推动区域内的协同创新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政策措施》围绕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支持措施。在完善应用性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方面,将建立市区两级财政资金和企业共同投入机制,支持科技型企业组织长三角各类产学研力量,开展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根据项目投入分阶段给予经费支持,最高可达3000万元。
在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方面,松江将联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定期发布攻关项目榜单,支持全球机构“揭榜挂帅”,加快攻克关键共性技术。根据项目投入,分阶段给予揭榜主体经费支持,最高可达2000万元。
“松江具备成为科创走廊策源地的潜力。”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何建华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直言,策源地的建立能够进一步发挥松江的能级效应,有助于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关键在于构建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其中核心在于确保生态圈内的企业、科创、人才等要素能够健康成长。”何建华进一步分析称,松江大学城为区域提供了丰富的科研人才储备力量,这是松江在人才基础方面的显著优势。
“松江拥有科技创新领先企业,这些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为松江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何建华说,松江还具备营商环境优势,为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此外,《政策措施》还提出建设开放协同的高能级科创平台,支持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并协同长三角区域内国家实验室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同时,将围绕重点发展产业配置创新资源,加快培育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
在推动现代化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方面,《政策措施》提出支持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载体,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松江将聚焦重点发展产业,推动创新产业发展,构筑区域联系紧密、产业配套完善的产业组织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措施》特别强调了加速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智能终端)和航空航天产业(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松江将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和技术标准布局,引育重点项目,并根据项目投入分阶段给予经费支持。
《政策措施》还提出,梯度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升规、规转强、强转股、股上市”,聚焦产品创新、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高成长型科技企业发展壮大,对首次达标的“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分别给予400万元、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加快培育世界级科技领军企业。
加强科技金融支撑,也同样被提及。
《政策措施》指出,加大科技型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完善风险共担和贴息贴费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研发试验、成果转化等环节的支持,创新信贷、保险、金融租赁等产品,为企业创新投入提供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发挥市区两级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支持社会资本联动设立符合重点发展产业导向的各类创新创业投资基金。
加强长三角G60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与市未来产业基金联动合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投资力度。支持“链主”企业开展企业风险投资(cvc)和并购重组,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股权投资,加快核心技术研发突破和产业转化。
此外,《政策措施》提出,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积极破除制约技术、成果、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引导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共享高端智力资源。组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国际一流专家的战略咨询和决策支撑作用,建立分类决策咨询制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资源高标准规划布局。
何建华指出,本次政策更加强调共享的概念。通过“1+8”即“松江+8城市”的共同努力,旨在形成对标美国加州101公路科创走廊的国际一流创新生态体系。“这一政策不仅具有实惠性,给予企业和科创团队丰厚的补贴,还着重突出了松江作为科创走廊'创新策源地'的概念。”
在何建华看来,政策中提及的“共筑”“共建”“共育”“共享”四个环节层层递进,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发展,再到科创生态的构建,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逻辑紧密的系统,“这将推动科创走廊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使科创走廊真正成为长三角科创的动力源、带动轴以及增长极”。
在业界看,此次标志着松江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随着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松江有望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成为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吸引更多硬科技
松江区作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始终坚持招商引资优化、招商环境提速和企业服务升级协同推进。
开局即冲刺。2月13日,“曲率引擎”加速器硬科技园项目在松江启动。据悉,“曲率引擎”加速器硬科技园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重大项目,紧邻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核心区,被列为202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重点推进任务。
“松江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的显著区位优势和一流科创生态,为我们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作为储能这一赛道的“独角兽”企业,上海美克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魏琼表示。
魏琼说,美克生能源是一家在上海成立,并深深扎根于松江的企业,通过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这一平台,成功搭建起了一个产业生态平台,“该平台赋能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和客户,将智慧能源科技广泛应用于多个产业和场景中”。
松江还依托G60科创走廊,瞄准国际先进的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发挥新型举国攻关体制的制度优势。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方面,松江积极探索,致力于打造更多“从0到10”的科技创新“核爆点”,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
2024年,松江区深化“1+7+20+X”招商服务体系,推动招商方式创新与企业服务升级,全年规上工业产值达到3726.3亿元,商业、科技创新等领域稳步增长,重点产业项目落地超过100个,其中主导产业和细分赛道项目占比超过80%。
2月5日,松江区以“新春第一会”擂响高质量发展战鼓,发布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并同步推出重点产业图谱。
方案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三大方向,推出135项务实举措,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和专业化服务,深化重点企业“服务包”机制,着力提升招商服务一体化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松江区将全面升级“云监码”品牌,创新应用场景,严格落实行政检查备案制度,坚决杜绝随意、违法、重复检查,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这一举措旨在加快松江成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的策源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深入实施。
重塑区域创新版图
松江区作为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地,近年来通过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了科创企业的集聚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例如,松江区吸引了大量研究机构、科创平台和科创产业的集聚,形成了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同时,松江区还通过“1+7+1”产业联盟体系,推动区域内的协同创新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政策措施》围绕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支持措施。在完善应用性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方面,将建立市区两级财政资金和企业共同投入机制,支持科技型企业组织长三角各类产学研力量,开展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根据项目投入分阶段给予经费支持,最高可达3000万元。
在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方面,松江将联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定期发布攻关项目榜单,支持全球机构“揭榜挂帅”,加快攻克关键共性技术。根据项目投入,分阶段给予揭榜主体经费支持,最高可达2000万元。
“松江具备成为科创走廊策源地的潜力。”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何建华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直言,策源地的建立能够进一步发挥松江的能级效应,有助于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关键在于构建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其中核心在于确保生态圈内的企业、科创、人才等要素能够健康成长。”何建华进一步分析称,松江大学城为区域提供了丰富的科研人才储备力量,这是松江在人才基础方面的显著优势。
“松江拥有科技创新领先企业,这些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为松江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何建华说,松江还具备营商环境优势,为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此外,《政策措施》还提出建设开放协同的高能级科创平台,支持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并协同长三角区域内国家实验室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同时,将围绕重点发展产业配置创新资源,加快培育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
在推动现代化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方面,《政策措施》提出支持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载体,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松江将聚焦重点发展产业,推动创新产业发展,构筑区域联系紧密、产业配套完善的产业组织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措施》特别强调了加速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智能终端)和航空航天产业(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松江将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和技术标准布局,引育重点项目,并根据项目投入分阶段给予经费支持。
《政策措施》还提出,梯度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升规、规转强、强转股、股上市”,聚焦产品创新、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高成长型科技企业发展壮大,对首次达标的“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分别给予400万元、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加快培育世界级科技领军企业。
加强科技金融支撑,也同样被提及。
《政策措施》指出,加大科技型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完善风险共担和贴息贴费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研发试验、成果转化等环节的支持,创新信贷、保险、金融租赁等产品,为企业创新投入提供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发挥市区两级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支持社会资本联动设立符合重点发展产业导向的各类创新创业投资基金。
加强长三角G60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与市未来产业基金联动合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投资力度。支持“链主”企业开展企业风险投资(cvc)和并购重组,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股权投资,加快核心技术研发突破和产业转化。
此外,《政策措施》提出,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积极破除制约技术、成果、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引导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共享高端智力资源。组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国际一流专家的战略咨询和决策支撑作用,建立分类决策咨询制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资源高标准规划布局。
何建华指出,本次政策更加强调共享的概念。通过“1+8”即“松江+8城市”的共同努力,旨在形成对标美国加州101公路科创走廊的国际一流创新生态体系。“这一政策不仅具有实惠性,给予企业和科创团队丰厚的补贴,还着重突出了松江作为科创走廊'创新策源地'的概念。”
在何建华看来,政策中提及的“共筑”“共建”“共育”“共享”四个环节层层递进,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发展,再到科创生态的构建,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逻辑紧密的系统,“这将推动科创走廊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使科创走廊真正成为长三角科创的动力源、带动轴以及增长极”。
在业界看,此次标志着松江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随着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松江有望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成为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吸引更多硬科技
松江区作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始终坚持招商引资优化、招商环境提速和企业服务升级协同推进。
开局即冲刺。2月13日,“曲率引擎”加速器硬科技园项目在松江启动。据悉,“曲率引擎”加速器硬科技园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重大项目,紧邻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核心区,被列为202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重点推进任务。
“松江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的显著区位优势和一流科创生态,为我们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作为储能这一赛道的“独角兽”企业,上海美克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魏琼表示。
魏琼说,美克生能源是一家在上海成立,并深深扎根于松江的企业,通过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这一平台,成功搭建起了一个产业生态平台,“该平台赋能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和客户,将智慧能源科技广泛应用于多个产业和场景中”。
松江还依托G60科创走廊,瞄准国际先进的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发挥新型举国攻关体制的制度优势。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方面,松江积极探索,致力于打造更多“从0到10”的科技创新“核爆点”,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
2024年,松江区深化“1+7+20+X”招商服务体系,推动招商方式创新与企业服务升级,全年规上工业产值达到3726.3亿元,商业、科技创新等领域稳步增长,重点产业项目落地超过100个,其中主导产业和细分赛道项目占比超过80%。
2月5日,松江区以“新春第一会”擂响高质量发展战鼓,发布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并同步推出重点产业图谱。
方案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三大方向,推出135项务实举措,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和专业化服务,深化重点企业“服务包”机制,着力提升招商服务一体化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松江区将全面升级“云监码”品牌,创新应用场景,严格落实行政检查备案制度,坚决杜绝随意、违法、重复检查,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根据规划,到2035年,松江区将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成为独立的长三角综合性国家节点城市。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