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服务
松江 以国家战略为牵引 推动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3-11-05 浏览
践行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近年来,松江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全力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松江新城和松江枢纽“三张王牌”建设,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携手共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已从传统的农业县、房地产占“半壁江山”的近郊区,跃升为有力支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创新策源地。松江的生动实践,为践行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和深刻启示。

  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

  20世纪90年代,莘松高速公路开通,一批优质外资、民营企业率先沿路投资布局,松江步入了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时期。但随着时间推移,瓶颈渐显:传统增长动力持续减弱,经济结构问题日益突出。“十二五”末,松江地方财政收入增幅等核心和先导性指标增长日趋乏力,转型发展已呈箭在弦上之势。

  当时,松江全区上下展开了一场有关“公鸡”“母鸡”两种不同发展路径的大讨论。“公鸡”被比喻成地产开发,来钱快,立竿见影;“母鸡”是实体经济,短时间未必看得见成效,需要耐得住、等得起。是重回依靠资源要素驱动的老路,追求“速度性的增长效应”,还是“咬紧牙关”坚持走转型升级的新路,谋求“结构性的增长效应”?

  最终,松江干部统一了思想:不能再走吃土地财政的老路,要从土地要素转为科创要素驱动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刀阔斧推进转型发展,着力做好“增加区域协同合力、减少低效发展空间、放大创新乘数效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四篇文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产业用地逼近“天花板”的形势下,松江对低效空间做减法,“三去一降一补”淘汰4167家落后产能企业,通过违法用地整治等举措腾出近7平方公里土地。

  土地腾出来了,并不笃定能在短时间内引来“金凤凰”。随着进一步发展,讨论仍在延续——“如何把松江的发展融入上海、长三角和全国的转型发展大局中,大刀阔斧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

  松江区委、区政府调研后发现,G60沪昆高速公路贯穿全城,沿线不仅有全国知名的大学城,也有面向长三角地区、以产业链和创新链为纽带的制造业重镇。基于国际高新技术产业高地从串点成线到连线成片,直至扩片成带、集带成面的发展经验,松江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建设G60科创走廊的战略构想,敢破善立打造产城深度融合示范区、城市有机更新实践区,一大批先进制造业百亿级项目纷至沓来,开启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篇章。

  九里亭街道是松江发展的缩影。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的明珠,九里亭街道地财实现三年翻番,去年税收增长67%的税源结构持续优化。地区房产税收占比从2020年的50%,下降到2022年的25%,再到2023年的10%,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九里亭街道副主任朱秀兵表示,要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十三五”期间,松江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4%,GDP年均增长10.5%;制造业税收替代房地产占主导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比重从2015年的18.5%上升到60%。今年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1633家,连续两年位列全市第一,规上工业产值全市第二。工固投实现84.7亿元,增长52.6%,总量位居全市第二。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4.9亿元,同比增长7.4%。新设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13.15%,达24.3万户。进出口总额继续保持全市第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比重近七成。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沿着G60高速公路,松江再度把目光望向了远方,推动以“科创+产业”为主体的跨区域一体化平台合作,跳出原有城市格局融入长三角,启动G60科创走廊建设。

  2016年以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历经1.0版“源起松江”、2.0版“联通嘉杭”、3.0版“九城共建”,再到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先后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提高长三角地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这一地方生动实践,不断深化为国家战略、国家方案和国家行动。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探索跨区域、跨领域协同创新机制走深落实,畅通要素流动:强化改革创新,深化九城市政务服务互认互通,率先建设九城市“一网通办”机制,发出全国第一张跨省异地办理的工商登记执照,提高资源、资金、人才等要素流转效率,促进相互顺畅衔接和联动发展;出台并深化落实人才“1+10”政策、九城市互认互通人才18条政策,面向9座城市高效配置人才资源;强化金融赋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支持更多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推动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在位于上海松江的启迪漕河泾科技园,科创企业正不断汇聚。“自从有了G60科创走廊,区域科创要素集聚度明显提升。”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济武说,“短短几年,园区规模一扩再扩,目前园区面积已超过37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500家,集聚人才超过5000人。”

  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是松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路径。作为G60科创走廊创新策源地,松江以产业链头部企业为引领以商引商,吸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人工智能领域聚集科大智能、库卡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企业近千家。腾讯长三角智算中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将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数字底座”。

  松江还先行先试打造G60科创走廊数字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发挥数字领域科创优势,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高地。以卫星互联网产业为例,松江推进总投资超300亿元的“G60星链”计划,发挥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优势,初步建成长三角首个卫星制造“灯塔工厂”,以卫星产业制造业引领带动区域传统制造业升级迭代。强化产业链跨区域延伸,形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1+7+N”产业联盟体系,已建立产业联盟16个。深化与中国商飞、中芯国际、腾讯长三角AI先进计算中心等头部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推动形成龙头带动、区域配套、集群落地的良好态势。中国商飞合作目录装机设备领域和大飞机特殊工艺材料领域九城市国产化替代新增40%。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过去,松江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地位,区内一电子信息代工企业贡献了全区一半的工业产值,企业自身研发、销售“两头在外”,利润被挤占的根源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引领下,松江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由“十二五”末的3.58%上升到“十三五”末的4.59%,目前已超过6.79%,高出上海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约91%的研发投入来自经营主体。九城(区)共建以来,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增长163.4%,约占全国总量的1/9,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占全国总量的16.2%,研发投入强度均值达到3.55%。

  这一数据背后,是通过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创新协同,联合科技攻关的机制,松江做实G60创新研究中心,成立并实体化运作G60知识产权保护协作中心,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互认,科技成果拍卖常态化,让科创要素自由流动。

  得益于进一步打通从“生产一线”职工到“大院大所”专家的“从0到10”创新成果转化全链条。今年G60科技成果拍卖会共拍卖项目50个,上线推介项目187个,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成交额在去年50.18亿元的基数上再次大幅度增长,首次突破100亿元。从首届1.04亿元、第二届5.03亿元,到第三届10.23亿元、第四届50.18亿元,再到今年的109.68亿元……持续跃升的数字凸显出九城市创新资源的加速流通、集聚和转化。

  面向科技创新“星辰大海”,推动创新主体“星罗棋布”。松江瞄准脑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选取39个颠覆性技术作为重点突破方向,加大企业研发投入补助。加强资源聚集和先期培育,大力招引科研机构来松共建重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争取国家重大改革、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在松江先行先试、落地落实。

  自2016年启动G60科创走廊建设以来,松江区加强重大研发平台的引进培育工作。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内,松江共引进培育各类研发机构300余家,比如低碳平台、G60脑智科创基地、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辰山园区等。其中,引进承接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和脑图谱大科学计划的G60脑智科创基地聚焦国家战略,不断推进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高端科研资源的集聚、整合和优化,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发布了全球首例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模型成果,组织了“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创新主体加速集聚,关键领域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松江还着力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体系,强化G60科创走廊大学科技园创新策源功能。全区现有院士专家工作站64家,总量位列全市第三,累计引进院士专家团队250名,其中院士25名、专家225名,近两年来,院士(专家)工作站累计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123项,合作金额超过2.75亿元,产生科技成果10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173项。

  “松江从传统农业区转型为长三角科创策源地、从引进模仿的跟跑者转变为自主创新的领跑者,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从秉持新发展理念的地方探索上升为支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重要平台,究其根本,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新发展理念成为行动见之实效;坚定大刀阔斧走出一条新路,以狠抓落实体现忠诚担当;坚持鼓励、支持、包容创新,让‘创新之火’呈燎原之势,从而实现了让松江在不长的时期内,实现重大转型跃升。”程向民表示,松江取得的成绩不是个案,更不是“盆景”,而是可以提炼出具有共性的、具有可复制推广价值的方法论。

  谱写国家级小城镇发展改革新篇章

  2008年6月,获批全国第二批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后,松江区小昆山镇开启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多年来,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持续有序释放存量土地空间,实现土地出让收入分配的资金平衡,有效推动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从“三区联动”发展模式日益完善为“一轴两翼三片区”的发展布局。尤其是党的二十大以来,小昆山镇秉持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理念,稳步落实“十四五”发展规划总目标和战略部署,持续深化小城镇发展改革成果。

  打造四个融合的“二陆”文化小镇

  小昆山有距今5500多年、代表新石器时代文化、曾出土“上海地区第一犁”的汤村庙遗址,被称为“二陆(陆机、陆云)故里”,也是明代“山中宰相”陈继儒以及明末抗清英雄夏允彝、夏完淳父子英魂的栖居地,更是游圣徐霞客拜别陈继儒后开启“万里霞征”的出发地。根据松江区“10+X”重点片区建设规划,小昆山镇依托区域内深厚的人文底蕴,坚持以“四个融合”,即文旅融合、产城融合、农旅融合、山水融合焕发新活力、激发新动能、形成新优势,打造“二陆”文化小镇。

  “二陆”文化小镇项目总用地面积为3534亩,按照“一核一带四组团”开展旅游资源布局,“一核”为小昆山园,内含九峰禅寺、“二陆”读书台。“一带”为水系,环绕于项目内,形成江南水乡特色。“四组团”为“人文之源”“田野之园”“科创之原”“数链之元”四个功能组团,涵盖文化街区、文创水街、度假酒店、自然科普学堂、数字文化总部、汤村庙乡野公园等核心项目。

  “人文之源”板块,将以《平复帖》《文赋》为核心,规划建设“二陆”艺术馆、“二陆”文学馆、平复帖艺术展厅等。拟引入上海知名高校文学院落地,建设“二陆”书院。

  “田野之园”板块,将利用万亩良田和周边水系打造星空露营、环田主题竞跑、科普乐园、江南水稻艺术观光园等项目;通过内河游轮联动,推出上海首条郊野观光游船线路,开展沉浸式戏剧,营造文化深度体验之旅,让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

  “科创之原”板块将通过创客公园、极客工场、创新中心、中试基地等载体,打造科创梦想家的策源地。

  “数链之元”板块,将以数字技术打造“古今对话”博物馆,开发NFT艺术收藏品,在虚拟空间中,构建“二陆”文化小镇元宇宙,通过科技赋能,让文旅更有时尚感、贴近性。

  聚焦大港片区城中村改造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小昆山镇深刻认识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全面深化小城镇改革添动力、求突破。切实增强做好城市更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城市更新步伐,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项目,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调研走访并对区域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后,小昆山镇上下形成共识,与北部片区鳞次栉比的安置房、新型城镇化面貌相比,大港片区的城中村亟待产业升级、环境提升。尤其要通过着力改善人居环境、补齐基础配套和提升产业现状,推进区域协调均衡发展。

  小昆山镇港丰村、陆家埭村大港地块城中村改造项目总用地面积281.5亩,基地东至绕城高速,南至浦港路,西至五号河,北至沪昆高速。项目将以“一心一线两轴四区”为总体规划进行“补缺增能”,通过植入产业空间、嵌入公共服务配套、环境综合整治多措并举,打造产城一体、职住平衡的智创门户、品质社区。同时,以民生工程为基础,对项目周边道路空间、水系环境、绿地空间、区域环境等进行综合整治,改变片区违规乱建和脏乱差现象,打造沿昆港公路发展轴的城市新形象。该项目还将打造亲水休闲的古浦塘、新一河、五号河滨水空间和可进入的林下公园,并统一沿街立面风貌。

  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有利于消除城市建设治理短板、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条件、扩大内需、优化房地产结构。对此,小昆山镇在项目规划赋能、动迁腾地、土地出让、项目建设、资金监管等方面提前介入、主动对接。区镇两级按照市级相关部门的意见要求深化完善方案概要;同时,深入贯彻落实新出台的城中村改造政策文件和工作指引,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严格按照实施计划、节点要求完成改造任务。

  通过前期的认真调研排摸,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村民改造意愿和项目经济测算,明晰项目改造范围及方式;坚持民生优先,合理安排项目开发时序,确保安置房、市政公建配套设施先行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动迁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将力争在两年内完成动迁任务,确保项目资金平衡、顺利实施。拆整结合的方式将有力推进大港片区的撤制镇改造,实现大港片区整体品质和地区发展能级双跃升。

  立足长三角,小昆山镇持续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松江新城、松江枢纽“三张王牌”在镇域落地见效,在产业发展高端化、城市管理精细化、农业发展现代化上狠下功夫。牢牢坚持“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示范镇的总体定位,以文化为魂,把5500年文化理念,深化融入到“二陆”文化小镇和大港片区城中村改造的每一个角落,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谱写新篇章。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松江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