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相信“想要涨薪就跳槽”?醒一醒,学生思维在职场行不通
即将毕业的学生们已经陆续开始自己的实习生涯,而在进入职场后,跳槽这个话题是无法避免的。
关于跳槽,很多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大部分人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比如认为跳槽可以升职加薪、可以解决工作中的不开心等等。
那么,跳槽真的百利而无一害吗?《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给出了比较明确的答案。在看过这份报告之后,大家也许会发现自己之前关于跳槽的看法,很多都是错的。
1.跳槽是升职的捷径?只有坚守岗位,才能步步高升
有的学生在看了一些通过跳槽成功升职的事情之后,会觉得跳槽才是升职的最佳出路。
他们认为只要提出辞职申请,新公司就会热忱欢迎,老公司也会极力挽留。这样无论跳槽成功与否,上调一级都是板上钉钉的。
然而,数据却并不支持这个观点。根据官方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显示,跳槽次数越少,越容易升职。
这就让很多新员工迷惑不已,明明网上有人已经实践过了,怎么到了自己操作的时候,就事与愿违呢?
不仅如此,一些学生刚递交辞呈,单位竟直接同意了,而下家则是含糊其辞。这就导致年轻人陷入裸辞的尴尬境地,对自己的鲁莽行为后悔不已。
其实,这是年轻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那就是只考虑自己的观点,却忽视了其他人的感受。
诚然,老板在考虑给员工升职的时候,业绩是一个很重要的得分点。但相比能力强的人,老板更会优先考虑忠诚度高的职员给自己当副手。
这也是很好理解的。毕竟,大部分工作都实行合同制,打工人稍有不满,把手里的活一结就可以拍屁股走人了,而老板则得发愁去哪填补空缺。
特别是中高层领导,一走就是牵一发动全身。这样的位子敢给一个经常易主,飘忽不定的人吗?恐怕不会。
同理,对于新公司而言,高官厚禄也是冲着老公司高管来的。一个随处可见的应届毕业生,没人会下大工夫去聘请。
反正前一个不想干了,后面接盘的有的是。所以学生在跳槽前,一定要掂量下自己,否则就是两头不讨好。
2.越跳槽,薪水越高?辛苦转职,可能是白费力气
除了跳槽有助于升职外,还有另一个比较常见的观点是“跳槽的前提是薪资涨幅达到30%”。这会让学生们认为,跳槽能够获得更多的涨薪机会。
然而,数据却并不支持这个观点。这份报告显示,跳槽次数越少,薪资水平越高、涨幅越大。
有人对此结果持怀疑态度,都说人往高处走,跳槽前肯定是和新单位商量好高薪酬了,怎么可能出现越跳槽,报酬越低的情况呢?
这就又是他们思维狭隘了。确实,没有人会从月薪1万的工作跳到月薪5千的岗位,但这对比的只是基本工资。
换句话说,当这些好动分子在新老单位来回折腾时,那些安分守己的员工可能已经得到晋升机会,随之而来的是更高的待遇和津贴。
如此一来,虽然跳槽员工看似在新单位获得了高薪。但要和工作时间相同的人比,大家到手工资可能差不多。
此外,高职称也开放了高权限,能让那些老员工接触更大的项目,在年终分到更多的红利。
这样看来,虽然跳槽的起步薪资确实是越来越高,但如果综合考虑全年收入的话,二者实际上半斤八两。
甚至有些人辛辛苦苦辗转到新单位后,报酬还不如同期的前同事,可以说白忙活一场。
从《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也不难看到,跳槽次数越少,平均年收入涨幅也越高。毕竟,老板更愿意给老员工多发钱让他们安心,也不敢拿钱给新员工打水漂。
因此,通过跳槽实现加薪可能是一种鼠目寸光的做法,为高薪而故意跳槽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
3.跳槽真的能给从业者带来快乐吗?就业满意度与跳槽次数成反比
职场中常见的学生思维之一,就是找工作一定要找能让自己快乐的。一些人鼓吹开心第一,让很多学生把跳槽当成了解决职场问题的手段。
但是,这份报告的数据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统计结果显示,跳槽次数越少的人,就业满意度越高。
这可以从内外两个角度来解释。一方面,很多人在找工作前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们可能被某个点迷住,稀里糊涂就入职了。
这些人往往不能正确审视自己,而是把责任推给工作。对他们而言,工作应该适配职员,而不是自己委曲求全。
这样的迷之自信,使一些人永远在求职的路上奔波。毕竟,现实中真正称心如意的事情又能有多少?小到穿衣吃饭,大到结婚教子,很多东西都是需要忍让的。
对于急功近利者,他们缺乏的恰恰就是耐心与反省。稍有不顺,他们就怨天尤人,这样就业幸福感自然很低。
从职场方面来说,每次跳槽也意味着一次新的磨合。其中不仅包括租房,交通等日常琐事,还有和新同事的交流互动。
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形成小团体的单位,作为一个插班者想要融入真的很难。时间一长还容易被孤立和排挤,肯定谈不上快乐和舒适。
再加上一些人对新工作的期待很高,往往是想初来乍到就一鸣惊人。然而结合前面分析的结论看,这种情况可遇不可求。
因此,对于这些野心勃勃的跳槽者而言,如果短期内不能实现个人抱负,自然容易迷惘和焦虑。说好的越跳槽越幸福,真的很难实现。
择业与升学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决策,大学生在就业时经常容易被一些流传甚广的错误观点误导,致使自己做出错误判断。
松江人才网
关于跳槽,很多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大部分人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比如认为跳槽可以升职加薪、可以解决工作中的不开心等等。
那么,跳槽真的百利而无一害吗?《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给出了比较明确的答案。在看过这份报告之后,大家也许会发现自己之前关于跳槽的看法,很多都是错的。
1.跳槽是升职的捷径?只有坚守岗位,才能步步高升
有的学生在看了一些通过跳槽成功升职的事情之后,会觉得跳槽才是升职的最佳出路。
他们认为只要提出辞职申请,新公司就会热忱欢迎,老公司也会极力挽留。这样无论跳槽成功与否,上调一级都是板上钉钉的。
然而,数据却并不支持这个观点。根据官方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显示,跳槽次数越少,越容易升职。
这就让很多新员工迷惑不已,明明网上有人已经实践过了,怎么到了自己操作的时候,就事与愿违呢?
不仅如此,一些学生刚递交辞呈,单位竟直接同意了,而下家则是含糊其辞。这就导致年轻人陷入裸辞的尴尬境地,对自己的鲁莽行为后悔不已。
其实,这是年轻人经常犯的一个错误,那就是只考虑自己的观点,却忽视了其他人的感受。
诚然,老板在考虑给员工升职的时候,业绩是一个很重要的得分点。但相比能力强的人,老板更会优先考虑忠诚度高的职员给自己当副手。
这也是很好理解的。毕竟,大部分工作都实行合同制,打工人稍有不满,把手里的活一结就可以拍屁股走人了,而老板则得发愁去哪填补空缺。
特别是中高层领导,一走就是牵一发动全身。这样的位子敢给一个经常易主,飘忽不定的人吗?恐怕不会。
同理,对于新公司而言,高官厚禄也是冲着老公司高管来的。一个随处可见的应届毕业生,没人会下大工夫去聘请。
反正前一个不想干了,后面接盘的有的是。所以学生在跳槽前,一定要掂量下自己,否则就是两头不讨好。
2.越跳槽,薪水越高?辛苦转职,可能是白费力气
除了跳槽有助于升职外,还有另一个比较常见的观点是“跳槽的前提是薪资涨幅达到30%”。这会让学生们认为,跳槽能够获得更多的涨薪机会。
然而,数据却并不支持这个观点。这份报告显示,跳槽次数越少,薪资水平越高、涨幅越大。
有人对此结果持怀疑态度,都说人往高处走,跳槽前肯定是和新单位商量好高薪酬了,怎么可能出现越跳槽,报酬越低的情况呢?
这就又是他们思维狭隘了。确实,没有人会从月薪1万的工作跳到月薪5千的岗位,但这对比的只是基本工资。
换句话说,当这些好动分子在新老单位来回折腾时,那些安分守己的员工可能已经得到晋升机会,随之而来的是更高的待遇和津贴。
如此一来,虽然跳槽员工看似在新单位获得了高薪。但要和工作时间相同的人比,大家到手工资可能差不多。
此外,高职称也开放了高权限,能让那些老员工接触更大的项目,在年终分到更多的红利。
这样看来,虽然跳槽的起步薪资确实是越来越高,但如果综合考虑全年收入的话,二者实际上半斤八两。
甚至有些人辛辛苦苦辗转到新单位后,报酬还不如同期的前同事,可以说白忙活一场。
从《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也不难看到,跳槽次数越少,平均年收入涨幅也越高。毕竟,老板更愿意给老员工多发钱让他们安心,也不敢拿钱给新员工打水漂。
因此,通过跳槽实现加薪可能是一种鼠目寸光的做法,为高薪而故意跳槽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
3.跳槽真的能给从业者带来快乐吗?就业满意度与跳槽次数成反比
职场中常见的学生思维之一,就是找工作一定要找能让自己快乐的。一些人鼓吹开心第一,让很多学生把跳槽当成了解决职场问题的手段。
但是,这份报告的数据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统计结果显示,跳槽次数越少的人,就业满意度越高。
这可以从内外两个角度来解释。一方面,很多人在找工作前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们可能被某个点迷住,稀里糊涂就入职了。
这些人往往不能正确审视自己,而是把责任推给工作。对他们而言,工作应该适配职员,而不是自己委曲求全。
这样的迷之自信,使一些人永远在求职的路上奔波。毕竟,现实中真正称心如意的事情又能有多少?小到穿衣吃饭,大到结婚教子,很多东西都是需要忍让的。
对于急功近利者,他们缺乏的恰恰就是耐心与反省。稍有不顺,他们就怨天尤人,这样就业幸福感自然很低。
从职场方面来说,每次跳槽也意味着一次新的磨合。其中不仅包括租房,交通等日常琐事,还有和新同事的交流互动。
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形成小团体的单位,作为一个插班者想要融入真的很难。时间一长还容易被孤立和排挤,肯定谈不上快乐和舒适。
再加上一些人对新工作的期待很高,往往是想初来乍到就一鸣惊人。然而结合前面分析的结论看,这种情况可遇不可求。
因此,对于这些野心勃勃的跳槽者而言,如果短期内不能实现个人抱负,自然容易迷惘和焦虑。说好的越跳槽越幸福,真的很难实现。
择业与升学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决策,大学生在就业时经常容易被一些流传甚广的错误观点误导,致使自己做出错误判断。
在了解相关统计数据反映的真实情况之后,学生们在就业前和入职后,要尽量克制自己的冲动情绪,做出理性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