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服务
让红色精神在年轻一代身上闪耀
日期:2021-07-01 浏览


静谧的夜空,群星闪烁,一颗流星划过天空,舞台上,侯绍裘缓缓转过身来,伴随着雄壮的《国际歌》,还有铁锤砸断铁链的声音,静静地倾听着关于自己的描述。6月25日,大型原创话剧《侯绍裘》在洞泾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剧场上演,这也是松江地区第一名共产党员侯绍裘这一人物形象首次正式亮相戏剧舞台。话剧《侯绍裘》由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员会、中共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联合出品,全剧以流星串联,通过大量的时空对话,让历史名人走出历史、走进当代。

侯绍裘,1896年出生于松江西门内丰乐桥东堍侯家老宅。他的父亲是一名踌躇满志的前清秀才,从成语“克绍箕裘”为他取名“绍裘”,希望他继承祖业,显亲扬名。1918年,侯绍裘考入南洋公学读书,攻读土木工程专业。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与同学创办上海学联工界第一义务学校,开展爱国思想教育,宣传劳工神圣的观点。1920年暑假期间,侯绍裘回乡与赵祖康等人创办了《问题周刊》,大力宣传社会革新与科学民主,反对封建迷信,后接手续办景贤女子中学,在校内对学生开展革命思想教育,提倡妇女解放,带动了地方风气的革新。1923年秋,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松江第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五卅运动参与和领导者、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江苏省主要负责人。1927年,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侯绍裘牺牲于南京,年仅31岁。

“我们今天如何写先烈?”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松江区文联主席、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院长、本剧编剧之一陆军表示,“剧本创作应当关照现实,回应当下的需要,那就是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青年,怎样树立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通过参照侯绍裘的革命道路和成长轨迹,为新时代有志青年树立榜样,引发青年一代共鸣和思考,推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向实处开展、向深处拓展。

话剧《侯绍裘》对于侯绍裘短暂且绚烂的一生,并没有面面俱到地铺陈铺排,而是选取了他在南洋公学时期的学生生活为主要内容,重点刻画他与校长唐文治以及同学、老乡等人的交往,在碰撞与冲突中思考中国革命的进程,以及走上共产主义革命道路的心路历程。

英雄并非生而伟大,也经历着迷茫和彷徨,这样的真实反而让角色更能引发共鸣。侯绍裘的扮演者庞盛之今年刚好31岁,这一数字同样是侯绍裘牺牲时的年龄。为了扮演好角色,庞盛之翻阅学习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当时是1920年,面对《新青年》、共产主义思潮,侯绍裘的内心是激动的,各种思想在翻滚和碰撞,他渴望改变世界,让劳苦大众过上好日子,从迷茫徘徊到坚定选择,最终实现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格局,这种精神是需要我们这代人学习的。”庞盛之说。

正式演出之前,庞盛之与剧组主创人员一道,专门来到松江二中,在侯绍裘半身汉白玉雕像前献花祭拜,驻足良久。松江二中是侯绍裘求学的地方,演出当天,松江二中的部分教师代表来到现场观看。语文教师李潇告诉记者,侯绍裘的英雄事迹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二中学子,不少单位和部门也会组织前来祭扫,每次都有学生在一旁观望、思考,学习这位校友把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幸福的精神追求,近距离感受信仰的力量。

演出谢幕时,几位特别的观众被请到了台前,他们是侯绍裘的后人。曾孙侯昊翔是一位青年投资人,不是刻意为之,但和曾祖父走过一样的求学路,先后在松江二中和上海交通大学读书。侯昊翔介绍说,作为侯绍裘烈士的曾孙倍感自豪和骄傲,同时有强烈的使命感,那就是,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进一步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展现新青年一代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担当。

















松江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