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要吃糖年糕
中国的春节真是厉害,一吹叫鞭(哨子),正在干着“美丽”的活儿(陈学昭有“工作着是美丽的”之说)的人,绝大多数就得按下暂停键,转战于另一件“美丽”的活儿——吃,吃那些美味的食物。
各家各户的菜肴,不必说比平时丰盛。显然,许多家庭平时不是吃不起、吃不好,而是要趁此机会拉个“涨停”,昭示出一年一度的“春节存在感”“春节获得感”。
有意思的是,在吃的方面,春节最能体现与众(平时)不同的,不是硬菜的硬,软菜的软,前菜的新锐,正菜的宏大,而是点心的集聚效应。
“不时不食”的传统理念,完整地覆盖于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当中,清明吃团,夏至吃蛋,端午吃粽,中秋吃饼,重阳吃糕,冬至吃饺……一点都不含糊。最过分的是,春节一节,从除夕到元宵,前后不过十天半月,所涉点心,扳扳手指,年糕、蒸糕、春卷、八宝饭、汤圆……此起彼伏,“睥睨邻境”,在数量和品种上形成了空前的“核聚变”。所谓“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不过如此吧。
对于“年”的认识,现在的人大概比较通透了。“夕”就是“年”,一种恶兽。我们之所以岁尾年初要“除夕”,要“过年”,道理就在于此。
我更倾向于这样的传说——喂年度关,遂成年糕。
或问:年糕不是拿来喂恶兽的吗?怎么自己吃上了呢?
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要是能够圆满解答,从讲师跳过副教授直接聘教授,我看没问题。这里牵扯到了原始思维学、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没两把刷子可办不成。当然,作者一定也会顺便把为什么喂鱼虾的粽子最后却喂了人的烧脑问题顺带解决了。
新春佳节,吃年糕乃是应景之举,无非讨个口彩——年年高,于是其法弥永。
名作家林斤澜说:南方人定居北方几十“年,连孩子也拉扯成人了,还有过年都不包饺子的。我家就是其中之一,可我家有一样,年夜饭一道‘摆当中’的,必是炒年糕。”(《年糕》)
林斤澜,浙江温州人,恪守的是东瓯旧俗。老上海的情况也许有所不同。虽说过年吃年糕是合式的,但很少有什么人家新年新世真的去操弄炒年糕、汤年糕,以此敷演一出不可或缺的应景节目——莫非家里财务状况不佳,摆不出一桌菜了,退而求其次,用一碗汤年糕打发?这似乎是不可理喻、情何以堪的窘事。
然而,不这样玩的话,“年糕”之谓,岂非徒有虚名了?
哪能呢!从前上海流行过一种“糖年糕”,倒是春节里老少咸宜的小点心。
糖年糕,顾名思义,就是掺了糖的年糕。其形状,不是一根一根,一坨一坨(宁波年糕块),仿佛一只大的刀切馒头(或两只合并而成),一副方方正正的模样。
糖年糕有玉白色和玫瑰色两种,玉白色好理解,玫瑰色从何而来?色素也。另有外表颜色偏于咖啡的红色,乃是掺了红糖。倘若糕中嵌有猪油或鸡油,可称“猪油(鸡油)糖年糕”;倘若表面再敷撒桂花或玫瑰,可称“桂花(玫瑰)猪油糖年糕”。记得
哦,名称的字数越多,越好。
有人买回一大块糖年糕,急急忙忙地撕开包装纸,切成一片一片地吃。这是我比较反对的。应该隔水蒸一下,至少,弄出点“云蒸霞蔚”的动静,不也象征着日子过得红火?毫无疑问,掌握火候与时间非常关键:不足,则疙疙瘩瘩,与牙齿缠斗,没把灶王爷的嘴粘住反而把自己的嘴给封了,何苦来着;太过,则瘫如烂泥,好比吃了碗芝麻糊,自忖还未到“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的岁数吧。至于高明与否,往往只在几分之差。有的人耐不住守在蒸锅旁的寂寞,偷闲刨个须、画个眉,便葬送了一片“大好江山”。
碰上做成“年年有余(鱼)”“招财进宝(元宝)”形状的糖年糕,那更得十分小心,否则三维变一维,立体成平面,不光不惬于口,甚至连口彩也丢了。
其实,上海人吃糖年糕,最普遍的吃法是油氽:把一大块年糕切成片(最好用马尾鬃切,用刀难免黏滞),放在油锅里氽,氽到两面发黄即可,外腴内泥,各种香混合着,从灶间逸出,传到客厅,飘至屋外。
还有一种糖年糕,实际上是不掺糖的年糕块(条),切片,放在油锅里氽,至外表略微起粟,盛起,然后用稍稠的糖水一浇,效果近于拔丝苹果、冰糖葫芦。我是不大喜欢如法炮制,嫌其吃法过于简单粗暴。想象一下,举着梭镖铁??,唱着“打土豪,分田地”,相比浑身上下一圈圈地挂满子弹,扣着AK-47的扳机朝向天空,却唱着同样的歌,那气氛,那调性,哪个搭,哪个不搭?
我猜想,发明年糕是让“年”吃饱滚蛋;发明糖年糕,是让“年”吃好——一发“糖衣炮弹”射出,把它的“斗争”意志彻底摧毁。
松江人才网
各家各户的菜肴,不必说比平时丰盛。显然,许多家庭平时不是吃不起、吃不好,而是要趁此机会拉个“涨停”,昭示出一年一度的“春节存在感”“春节获得感”。
有意思的是,在吃的方面,春节最能体现与众(平时)不同的,不是硬菜的硬,软菜的软,前菜的新锐,正菜的宏大,而是点心的集聚效应。
“不时不食”的传统理念,完整地覆盖于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当中,清明吃团,夏至吃蛋,端午吃粽,中秋吃饼,重阳吃糕,冬至吃饺……一点都不含糊。最过分的是,春节一节,从除夕到元宵,前后不过十天半月,所涉点心,扳扳手指,年糕、蒸糕、春卷、八宝饭、汤圆……此起彼伏,“睥睨邻境”,在数量和品种上形成了空前的“核聚变”。所谓“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不过如此吧。
对于“年”的认识,现在的人大概比较通透了。“夕”就是“年”,一种恶兽。我们之所以岁尾年初要“除夕”,要“过年”,道理就在于此。
我更倾向于这样的传说——喂年度关,遂成年糕。
或问:年糕不是拿来喂恶兽的吗?怎么自己吃上了呢?
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要是能够圆满解答,从讲师跳过副教授直接聘教授,我看没问题。这里牵扯到了原始思维学、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没两把刷子可办不成。当然,作者一定也会顺便把为什么喂鱼虾的粽子最后却喂了人的烧脑问题顺带解决了。
新春佳节,吃年糕乃是应景之举,无非讨个口彩——年年高,于是其法弥永。
名作家林斤澜说:南方人定居北方几十“年,连孩子也拉扯成人了,还有过年都不包饺子的。我家就是其中之一,可我家有一样,年夜饭一道‘摆当中’的,必是炒年糕。”(《年糕》)
林斤澜,浙江温州人,恪守的是东瓯旧俗。老上海的情况也许有所不同。虽说过年吃年糕是合式的,但很少有什么人家新年新世真的去操弄炒年糕、汤年糕,以此敷演一出不可或缺的应景节目——莫非家里财务状况不佳,摆不出一桌菜了,退而求其次,用一碗汤年糕打发?这似乎是不可理喻、情何以堪的窘事。
然而,不这样玩的话,“年糕”之谓,岂非徒有虚名了?
哪能呢!从前上海流行过一种“糖年糕”,倒是春节里老少咸宜的小点心。
糖年糕,顾名思义,就是掺了糖的年糕。其形状,不是一根一根,一坨一坨(宁波年糕块),仿佛一只大的刀切馒头(或两只合并而成),一副方方正正的模样。
糖年糕有玉白色和玫瑰色两种,玉白色好理解,玫瑰色从何而来?色素也。另有外表颜色偏于咖啡的红色,乃是掺了红糖。倘若糕中嵌有猪油或鸡油,可称“猪油(鸡油)糖年糕”;倘若表面再敷撒桂花或玫瑰,可称“桂花(玫瑰)猪油糖年糕”。记得
哦,名称的字数越多,越好。
有人买回一大块糖年糕,急急忙忙地撕开包装纸,切成一片一片地吃。这是我比较反对的。应该隔水蒸一下,至少,弄出点“云蒸霞蔚”的动静,不也象征着日子过得红火?毫无疑问,掌握火候与时间非常关键:不足,则疙疙瘩瘩,与牙齿缠斗,没把灶王爷的嘴粘住反而把自己的嘴给封了,何苦来着;太过,则瘫如烂泥,好比吃了碗芝麻糊,自忖还未到“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的岁数吧。至于高明与否,往往只在几分之差。有的人耐不住守在蒸锅旁的寂寞,偷闲刨个须、画个眉,便葬送了一片“大好江山”。
碰上做成“年年有余(鱼)”“招财进宝(元宝)”形状的糖年糕,那更得十分小心,否则三维变一维,立体成平面,不光不惬于口,甚至连口彩也丢了。
其实,上海人吃糖年糕,最普遍的吃法是油氽:把一大块年糕切成片(最好用马尾鬃切,用刀难免黏滞),放在油锅里氽,氽到两面发黄即可,外腴内泥,各种香混合着,从灶间逸出,传到客厅,飘至屋外。
还有一种糖年糕,实际上是不掺糖的年糕块(条),切片,放在油锅里氽,至外表略微起粟,盛起,然后用稍稠的糖水一浇,效果近于拔丝苹果、冰糖葫芦。我是不大喜欢如法炮制,嫌其吃法过于简单粗暴。想象一下,举着梭镖铁??,唱着“打土豪,分田地”,相比浑身上下一圈圈地挂满子弹,扣着AK-47的扳机朝向天空,却唱着同样的歌,那气氛,那调性,哪个搭,哪个不搭?
我猜想,发明年糕是让“年”吃饱滚蛋;发明糖年糕,是让“年”吃好——一发“糖衣炮弹”射出,把它的“斗争”意志彻底摧毁。
为了这个共同的“革命”目标,春节吃糖年糕,要得!
松江人才网
上一条:
确保全区人民过一个平安欢乐祥和的春节
下一条:
能顺顺当当吃完快餐就不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