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服务
凡事自然最难得
日期:2021-03-08 浏览
一个婴儿,刚学走路,经常要摔倒。但是,没事,爬起来,继续走。从来也没有听说蹒跚学步的婴儿摔骨折了。为什么?因为他的身子软得很。摔倒就摔倒,他不知道用力去支撑,也没有这个能力。

一日,我看到蒋大为在电视上教唱歌。他说:有的青年歌唱家,一上台,就要飙高音,这样容易把嗓子唱坏。你要把唱歌当作说话,自然一点,把话说出来,歌就唱出来了。

听到这话,我心里一个激灵,太有哲理了。自然,是混沌状态下的自在形态。小孩就是最自然的标本。随着年龄长大,那些本原的东西就慢慢消失了,骨骼发育成形,加上人的主观意志,柔软开始向坚硬转换。

那么,有没有办法“回到自然去”?完全回去是不可能的,但是力争应该能够做到“回去”一点。

接下来,我要讲到太极拳了。它的练习达到入门的程度时,全身放松包括各个关节都呈松弛状态,用意不用力,练到绝妙处,就是把整个的身子骨都变得柔软了。相反,年轻时练武,往往一个起势,心里就想,我要打拳了,结果就是硬,绷得太紧,有练得吐血的也寻常可见。

凡事都不要太刻意,做作了,反而不好。什么是最高境界?高僧只说平常话,关键要靠自己去悟。

疫情期间,禁足,至少限制出行。你的家也不可以随便进出,访客不得进,甚至快递也不行。作为业主,你是房东请来物业保安为自己服务,最后却是他“管住”了你,自由不得。这是非常时期,自然形态被颠覆打破了。

自由是我们所追求的。自然状态中的生活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在却成了我们所向往和渴望的奢侈品。

通观王平华先生的散文集《生活的脚印》,贵就贵在用口语化写出了平凡的生活。

《我的十三次搬家生活》,写的是从出生到改革开放后的住房变迁,活生生的一幅社会演进的风俗画。当时,我将此文推荐给上海作家协会电子刊物《上海纪实》,主编朱大建先生一眼相中,这对于一个业余作者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妈妈您太累了》一文相当感人,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却改变不了母亲勤俭节约的习惯。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是,为人子,买了汽车后,第一个想到母亲,载着母亲回到市区的老家去看一看,有这份孝心,弥足珍贵。

《赌吃汤团》,我很早就读到了,当时就将它推荐给新民晚报夜光杯,故事读来令人发噱,却是冷幽默,掩卷沉思却让人笑不出来。此文也道尽了那个年代生活艰苦,青壮劳力一口气吃掉半两一只的汤团20只,有人还能吃更多并为此打赌……

文采不足,生活足够。王平华的成长和成功经历,折射了那个时代的一个侧面。用心记录,不加修饰,读来感觉亲切,他笔下的事情一样吸引人看下去。

最后,要说的是,上一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因为采访认识王平华。他当时设法找到我,反映区内一条练祁河挖了十多年,剩下200米一直没有打通。因为是区政协委员,他也提案,最后,此事经我报道后,练祁河打通了。再后来,我们很少联系,几乎是失联。前几年,我们恢复了联系,是因为王平华先生开始喜欢写作了。

一个人,事业成功了,喜欢写文章抒发感情,无论怎么说都是好事。这个人还有一点让我感动的,不喝酒不抽烟不打麻将,对自己公司里的员工很好,每年组织他们到国内国外旅游,还到阳澄湖去吃大闸蟹。他的文章中的许多篇幅,写到了对弱势群体的平等和关爱。

鉴于此,我乐意为之作序。虽然,作为同好,我没有什么成就,但还是属于了解他的人。













松江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