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服务
本帮菜得传承 松江味解乡愁
日期:2021-03-07 浏览

“大家好,今天我教大家做一道捏菜炒河蚌……”穿上厨师服,戴上厨师帽,准备好所需食材,助理一打开手机录像,李聪瞬间便切换到录播状态。

这是李聪拍摄的第48个教学小视频,教网友们如何制作松江菜以及一些时令菜,而这样的工作对他来说已是常态。

1981年出生的李聪是地地道道的松江人,从事餐饮行业20余年的他有个心愿:将松江本帮菜传承好、继承好、发扬好。他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今天,记者就为大家讲述这位“80后”松江餐饮协会“掌门人”、上海竹筷子餐饮有限公司创始人的故事。

 

因为喜爱它  所以能坚持

李聪从小就不是个安分的孩子,虽然在读书上略有吃力,但是在动手能力上却颇有天赋。但凡家中长辈做点好吃的,他都会跟着做,并且很快就能上手。初中毕业后,他进入原松江职业技术学校读烹饪专业,从此开启了与餐饮的不解之缘。

在职校,李聪跟着老师学习厨师基本功,较强的动手能力加上悟性,往往都是看一遍就能记住了,而且还颇有钻研精神,常常会有自己的想法。就拿刀功来说,有一次,老师用老姜教大家练习片刀,虽然李聪片出来的姜片又薄又平,却受到老师的质疑。“切出来的老姜片表面应该是粗糙的,你的怎么会这么平整呢?”原来,老姜因为纤维丰富,按照以往切法切出的姜片都带有一些纤维和小孔洞。但是,李聪仔细观察思考后发现,这跟刀具的关系很大。正因为他平时注重刀具的养护,他的刀被磨得非常锋利,所以片出来的姜片几乎看不出一点纤维。这件事也让老师和同学对李聪刮目相看。

在学习的过程中,李聪渐渐体会到了烹饪的乐趣,对烹饪的喜爱和兴趣也一点一点地累积起来。他尤其喜爱食物雕刻,常常到松江或市区淘各种相关书籍,参照上面的图案和制作方法不断尝试。以前做厨师或许是为了学一门营生的手艺,但是他慢慢感觉到,新环境下厨师不光要会做菜,更要注重营养、技法和文化的融合,甚至要学会成本核算等等。而这些李聪都乐意去学习,这也为他后来从事厨师职业以及走上经营之路奠定了基础。

从职校毕业后,李聪走上了厨师岗位,在酒店从切配、打荷等杂务做起,在冷菜、烧菜、点心制作等各种岗位上一一历练,靠着一步一步努力走到了厨师长的位置。2004年,23岁的李聪与师父一起合开了一家小店,开始尝试着饭店经营。两年后,他自立门户在仓汇路创立了“竹筷子”的第一家门店。李聪说,“竹筷子”的“竹”,在上海话中与“嘬”同音,“嘬”在上海话中是吮吸的意思,“‘竹筷子’就是寓意菜肴味道好,意犹未尽还要吮吸一下筷子”。秉承新鲜、美味、健康的理念,如今,经过了十余年的经营和沉淀,“竹筷子”已经成为松江地区深受广大顾客青睐的经典餐饮品牌。而李聪也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坚持了20年。

实际上,做餐饮并不是一门轻松的行当,每天工作时间往往从上午八九点开始,到晚上十来点结束,节假日也是最忙的时候,常常得牺牲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自从开店以来,李聪在家里跟家人吃年夜饭只有两次。而跟李聪职校同班的同学,如今从事餐饮行业的已寥寥无几。对于李聪来说,能坚持下来,正是源自于内心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一本老菜谱  打开新大门

知己不足而后进,望山远崎而前行。在经营“竹筷子”的过程中,李聪越来越觉得学习的重要。他先后攻读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上海理工大学工商管理、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的专业课程,取得了中式烹调师高级技师、公共营养师技师等职业证书。但是,有了这些证书就能做好一名厨师吗?李聪这样问自己,同时又开始了新的思考。

“一开始是想把生意做好,把技艺练好,后来慢慢地觉得作为一名松江本地的厨师,却一直在模仿做川菜、湘菜等其他地方菜,自己好像做到后面就找不到根了。”李聪说。这样的迷茫因为一本老菜谱的出现而缓解。那是一本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手抄本菜谱,上面记载了当年松江地区各种传统菜的名称和制作工艺。而这本小册子的主人,是一位鲐背老人。

原来,201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聪接触到了91岁的金豪,他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松江本帮菜传人。随着城市发展,徽菜、湘菜、西餐、日韩料理等不断进入松江,那时松江本帮菜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金豪不愿看着这些流传千年的手艺在自己手里消失,他一直在寻找一位能将这些手艺继承下去的年轻人。而彼时的李聪也开始关注烹饪背后的文化内涵,他在厨师行业中所取得的成绩,也让金豪开始注意到了这位年轻人,并从他身上看到将松江本帮菜的手艺传承下去的希望。

“师父跟我聊了很久关于松江菜方面的事,告诉我以前的菜是怎么样的,有些什么样的特色和做法,那时我也很有感触,我觉得我是松江人,我要做松江菜。”这样的想法让李聪一下子觉得自己身上有了目标和担子,并且这担子的分量还不轻。

在与金豪认识不久后的一天,金豪托人带口信给李聪,邀他到家中坐坐。李聪如约而至,金豪拿出一本发黄的小册子,封面上是手写的“食谱第1册”“国营服务饮食业松江县公司编印”,落款时间是1957年1月。

“那些老菜谱记录了一些松江当时的老菜品。包括现在我们店里卖的煎虾饼、大头鱼等,都是从这本菜谱上发掘出来的。”李聪如获至宝,感觉离自己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于是他每天翻阅数遍,参照上面的做法还原老菜谱,并不断向师父讨教厨艺,希望在圆老人心愿的同时,真正将松江本帮菜发扬光大。

“当时拿到菜谱后,我跟着做了一遍,但是发现怎么做味道都不对。”李聪感到疑惑,便去请教金豪。“师父看了以后,一拍大腿说:‘这个菜谱用料使用的是十六两制,所以食材的分量就不对了,是换算方面有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李聪便常常将金豪请到自己的店里,现场演示老菜谱中菜品的制作技艺,而老人每次的到来,都受到店里厨师们的热烈欢迎。金豪也毫无保留地给年轻一辈指导一番,这让所有人都受益匪浅。“现在我们店里的菜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做的。”李聪说。

松江传统菜的制作凡选料、腌制、刀功,一道道工序均有严格要求,每次金豪都会严格按照当年的制作工艺,细心指导李聪完成每道菜品的制作。李聪说,我们就是要通过重新演绎老菜谱,去寻找松江菜的原始味道,让生活在都市里的松江人,找回童年的记忆,并把这些传统菜保留下来,将松江博大精深的烹饪文化传承下去。

地栗球

李聪与助手拍摄制作捏菜炒河蚌的抖音视频

 

继承中改良  怀旧中创新

松江菜以烧、生煸、滑炒、蒸为主,其中又以生煸、滑炒为最多。具有选料新鲜、品质优良、刀工精细、制作考究、火候恰当、清淡素雅、咸鲜适中、风味独特等优点。重视原汁原汤,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符合松江人喜欢鲜嫩色白、鲜咸适口、总体趋向清淡素雅的饮食口味。

在复制老菜谱的过程中,李聪发现,有的菜品按照老菜谱做出来的味道并不符合当下人们的口味。“毕竟那是个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原料、调料的不同做出来的菜口感肯定是会有差异的。”他说。

老菜谱中有一道菜叫松江卤鸡,用的原料是家养土鸡。“它记载的是采用白卤的方式,就是不用酱油的一种卤法,但是因为那时的土鸡都是散养的,胶原蛋白含量会比较高,而我们现在圈养的鸡做出来的口感就会差一点。”李聪说。正因如此,他也思考如何将这些松江菜在继承中改良,在怀旧中创新。“其实作为一名厨师,我觉得能够整合松江老的菜品和点心,在传统手艺的基础上,结合现在的烹饪手法和新原料,重新做出一些更符合当代松江人口味的菜,这是让纯正的松江本土菜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的一个途径。”

越是家常物味,越要精益求精,在把老菜谱里的菜都做了一遍后,李聪又尝试着进行改良。“比如我们元宵节吃的汤圆,松江人叫黑洋酥,猪油的比例很重,糖也很重,有的还会加一颗糖猪油,吃起来会比较甜腻,那么我们就减糖减油,口感更符合现在大众的口味。”他说。

另外,松江菜讲究“不时不食”,老菜谱中的每道菜,也特别标注了适合在哪个季节食用。“如今物流发达了,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瓜果蔬菜的季节性已经没有以前那么明显了,但是我们每年还是会顺应季节变化,在春、夏、秋、冬推出松江时令菜。”李聪表示,他和团队都会上山下乡入水,遍寻田间地头水中的新鲜时蔬、水产等应季食材,精心烹制加工呈现给松江市民尝鲜。

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餐桌上的食材来自世界各地,也为餐饮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土壤。“比如‘松江三球’里的地栗球,一般是冬初食用的,老菜谱里的原料也不是来自松江本地,但是改良后也能变成美味佳肴。馅心必须可塑成型,地栗剁碎后要去掉一些水分,半干半湿加糯米粉包裹成球,再经四五成油温炸至外脆内酥,口感十分香脆清甜。”李聪介绍说。

这样精心烹饪的一道地道的松江本帮菜,最能引得浓浓乡愁。有一次在店里,一名消费者对服务员说,她想见老板。“我当时以为顾客要投诉,连忙跑了过去,结果她夸了我们一通。”李聪说,原来,这名顾客吃了地栗球后,十分激动,她说这就是她小时候吃过的味道,那时她的奶奶做的这道菜就是这样的。“当时我们既高兴又感动,觉得长期的付出终于得到了顾客的认可。”说起这件事,李聪还历历在目。

 

解锁新形式  推广松江菜

在李聪看来,传承和发扬松江菜是他作为松江年轻一代厨师的使命。但是,松江菜不应该仅仅在饭店餐馆里吃到,还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特别是松江本地的年轻人了解学习。如何更好地让他们接受松江菜,了解松江的饮食文化,李聪又一次陷入了思考。

虽然金豪已经去世,但他的话经常回荡在李聪耳边:“传统菜是以前的传统,是松江饮食文化逐步演变到现在流传下来的,包含着烹饪的文化。所以我们现在吃到的菜,也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厨师传下来的。我们作为继承人,不但要会创造物质财富,也要传承精神财富,做烹饪文化的传播者,这是相当重要的事。”

李聪决定做烹饪文化的传播者。2019年,在区教育局、人社局等部门的支持下,“李聪中式烹调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上海城市科技学校筹备成立,课程以长三角G60区域品牌特色菜肴及烹调技法为内容,集教学、生产和服务于一体,学生们进行开放式的实训学习,在李聪指导下,将三虾豆腐、熏牛蛙、芫爆猫耳脆、蟹粉黄鱼卷等本土特色菜肴的制作方法传授给了更多的年轻人。

而随着线上媒介的流行,李聪也越来越意识到可以将新的传播方式融入饮食文化传播中去。于是他利用空余时间,主动学习视频拍摄和制作。“松江传统菜有成百上千道,现在我们正通过现场制作视频、图片、文字记录等多种方式,对这些即将消失的饮食文化进行整理、挖掘,并通过松江区融媒体中心的平台,还有微信、抖音等平台转发,以引起社会的更多关注。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共同把这些根植在松江土地上的饮食文化传承下去。”李聪如是说。

去年疫情期间,李聪通过拍摄小视频的方式,把松江一年的时令点心都拍了一遍,发布在抖音和微信上,其中有一条粽子的视频被热转,也让他一举成为松江的“网红”,甚至走在路上都有人认出他。不少人给他点赞,也给予一些建议。后来,他将制作菜谱的视频结合松江话来拍摄,也更具本土特色。

今年春节前夕,松江文化馆找到李聪,希望他做一桌松江年夜饭的视频,李聪欣然答应。他从年前一个月开始策划,总共拍摄制作了17道菜,包括糖醋小排、爆鱼、白切羊肉等6个冷菜,笋干烧肉、油豆腐塞肉、红烧狮子头等8个热菜,以及八宝饭、春卷两道点心和暖锅拼盘一道汤。

每天拍视频两个小时,剪视频三四个小时,那段日子里,李聪每天一睁眼就是拍视频剪视频,结果眼睛都发炎了。不过,《跟着李聪学烧松江年夜饭》推出后受到了网友们的热烈欢迎,大家纷纷留言:“现在这种老底子的东西要多传承,多记录,我们老百姓也很想看,很想回忆。”“年夜饭代表着一种传统的传承,也蕴含着辞旧迎新喜气洋洋的团聚气氛,松江是有千年历史的古城,人文气象可以在年夜饭中体现!”

在网友的赞誉中,李聪收获了感动、满足和信心。“感觉自己是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李聪说,对松江菜的传承、发扬和传播,他会一直在路上,希望让这一口松江味道一直流传下去。













松江人才网招聘信息网